登录 注册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
暂无评分 作者:孙伯羬, 侯惠勤 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305-04383-4 中图分类:B1 ( 哲学、宗教 > 世界哲学 ) 纸质书参考价格:¥600
评分: 借阅次数:0 收藏人数:0 推荐次数:0
下 卷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 20页 第十四章 《哲学笔记》与唯物辩证法研究 21页 第一节 《哲学笔记》的写作背景 21页 一、时代课题呼唤唯物辩证法研究 21页 二、试图实现马克思写作辩证法专著的哲学宿愿 24页 三、批评普列汉诺夫把辩证法归结为实例的总和 25页 第二节 逻辑学、认识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28页 一、把逻辑学、认识论与本体论统一起来是黑格尔哲学的特色 28页 二、逻辑学、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 30页 三、必须研究作为逻辑和认识论的辩证法 32页 第三节 四个纲要与实践辩证法思想的确立 35页 一、对辩证法要素的较为详细的表述 35页 二、探索唯物辩证法的源泉 37页 三、未来辩证法著作的第一个草稿 39页 四、走向实践的辩证法 40页 第十五章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 42页 第一节 运用唯物辩证法创立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 42页 一、现代帝国主义研究中出现的种种理论 42页 二、帝国主义理论研究在方法论上的真正变革 45页 三、帝国主义理论对历史研究作出的贡献 48页 第二节 运用唯物辩证法制定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51页 一、研究具体的矛盾运动得出新的结论 51页 二、促使帝国主义战争向革命辩证地转化 54页 三、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民主问题 56页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形成与历史辩证法 58页 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辩证法 58页 二、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发展 64页 三、过渡时期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发展 65页 四、过渡时期的精神文化结构及其发展 68页 第十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的哲学研究进程 73页 第一节 布哈林和德波林对列宁哲学思想的初步阐发 73页 一、布哈林对列宁哲学社会理论的宣传与阐述 73页 二、德波林对列宁辩证法思想的阐发 76页 第二节 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阐发 78页 一、列宁主义哲学的实质与基本问题 78页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原理 80页 三、意识形态发展的特点 83页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88页 第十七章 战后苏联东欧哲学演变概述 95页 第一节 苏联东欧哲学演变的历史进程 95页 一、苏联东欧哲学演变的开始 95页 二、哲学内在危机的爆发和哲学的新演变 98页 第二节 苏联东欧哲学演变的总体特征 100页 一、从 "决定论"到 "决定论"与 "人本论"的分立再到寻找它们的合题 100页 二、逐渐向人学主题转向和跟进 104页 三、从封闭走向开放 110页 第十八章 解体前的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 113页 第一节 对哲学的总体思考 113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 113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和研究方法 118页 第二节 对历史观的重新理解 123页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同一 123页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127页 第三节 对认识论的深入探讨 132页 一、主体与客体 132页 二、认识结构与科学革命 136页 第四节 苏联学者对现代西方哲学态度的转变 140页 一、批判时期 140页 二、批判地分析时期 141页 三、建设性地批判时期 142页 第十九章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 144页 第一节 东欧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概况 144页 第二节 南斯拉夫的 "实践派" 145页 第三节 波兰的人道主义思潮变迁 150页 第四节 捷克斯洛伐克的 "新马克思主义" 158页 第五节 匈牙利 "布达佩斯学派" 162页 第六节 民主德国的 "新马克思主义" 166页 第二十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 170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萌芽 171页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71页 二、党的成立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运用 173页 三、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萌芽 174页 第二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180页 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的革命形势和任务 180页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181页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系统化和初步成熟 186页 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历史条件 186页 二、党的政治策略之正确解决的哲学基础---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等著作中的哲学思想 187页 三、党的军事策略之正确解决的哲学基础---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哲学思想 192页 四、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论》 198页 五、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矛盾论》 203页 第二十一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深入发展和全面展开 209页 第一节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哲学活动 209页 一、刻苦学习,掌握科学的理论武器 209页 二、提倡研究哲学要面向实际 210页 三、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和普及 212页 第二节 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思想保证 213页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党历史经验的最高结晶 214页 二、实事求是是共产党人世界观的基本点 216页 第三节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经验,形成系统的军事哲学 220页 一、全面客观地分析战争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进程,适时地实行战略转变 221页 二、深刻阐明战争中人的自觉的能动性 225页 第四节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一整套符合国情的政治战略和策略思想 230页 一、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制定战略和策略 231页 二、坚持独立自主是处理内外关系的根本原则 232页 三、统一战线中的联合与斗争 233页 四、针锋相对,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 235页 五、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236页 第五节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38页 一、科学地分析中国社会性质,阐明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纲领 238页 二、批判各种错误倾向,坚持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 242页 三、创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245页 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贯彻于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文艺理论 247页 第六节 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50页 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大特点 250页 二、调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基本方法 251页 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正确的领导路线和指导思想获得贯彻的根本保证 253页 四、着眼矛盾分析,倡导辩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56页 第二十二章 建国初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258页 第一节 过渡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运用 258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影响 258页 二、反对资产阶级唯心论和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 261页 三、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 267页 第二节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中的辩证法 272页 一、根本指导思想中的辩证法 273页 二、国民经济各部门关系中的辩证法 275页 三、管理方法中的辩证法 278页 四、对外关系中的辩证法 281页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深刻阐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84页 一、矛盾仍旧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动力 284页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 287页 三、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91页 第四节 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哲学思考 299页 一、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 299页 二、提倡认真读书,总结经验教训 301页 三、"七千人大会"---从认识路线上进行总结 305页 四、认识中的两个飞跃---《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312页 第二十三章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思想 318页 第一节 拨乱反正,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318页 一、批判 "两个凡是"错误思想,深入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319页 二、否定 "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逐步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323页 三、"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与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 329页 第二节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成 333页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333页 二、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336页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认识和新概括 347页 四、中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准确定位及其意义 350页 第三节 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54页 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55页 二、用 "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改革开放 358页 三、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 359页 四、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362页 第二十四章 跨越世纪的伟大旗帜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的哲学思想 369页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69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 370页 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373页 第二节 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75页 一、《论十二大关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矛盾体系的深刻认识 376页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380页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 382页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383页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 386页 三、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390页 附录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传播和发展 393页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总体特征 393页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及其演变轨迹 398页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402页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 409页 五、"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主义思潮 414页 六、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变迁和影响 418页 七、"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终结 422页 八、"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新的历史动向 424页 九、"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理论意义 428页 后记 431页 ..更多
推荐图书
慢性疾病的自然疗法
吴军 主编,董晓虹 主编,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爱上捏脊
施仁潮编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果蔬养生10堂课——做碱性健康人
何凤娣编著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对着一千颗星星许愿
吕丽娜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解读健商——健康新概念
戴迪 主编,浙江省医学会 组编,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谁在那里唱歌
谢华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天堂往左,北京往右
尘一
民族出版社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吕有志 编,徐孝明 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
返回顶部 用户指南
下载APP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