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蓬莱阁典藏书系
暂无评分 作者: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胡适;鲁迅;王国维;闻一多;傅斯年;黄侃;刘师培;吴梅;郑午昌;蒋廷黻;许地山;程千帆;骆玉明;傅璇琮;葛兆光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12-20 ISBN:9787532588923 中图分类:B258.1;D092.52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近代哲学(1840~1918年) > 康有为(1858~1927年) ) 纸质书参考价格:¥2100
评分: 借阅次数:1 收藏人数:0 推荐次数:0
蓬莱阁典藏书系 CONTENTS 2.蓬莱阁典藏书系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22.蓬莱阁典藏书系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导读 常乃惪和《中国思想小史》 导言 中国五千年来思想变迁的鸟瞰 第一章 原始中国民族的神话思想 第二章 宗教与伦理观念之进化 第三章 神权思想之衰落与人事观念之代兴 第四章 宗法社会思想之圆满的发展 第五章 贵族社会中的一般思想 第六章 学术的解放与思想的分化 第七章 各派思想之凋落混合及神秘思想之复兴 第八章 怀疑时代的曙光 第九章 佛教的输入 第十章 新佛教宗派的创造 第十一章 唐宋间理学未兴前之新形势 第十二章 宋朝理学的起源及其成立之经过 第十三章 理学的大成和独占 第十四章 程朱学的衰落与王学的兴起 第十五章 理学的反动时期 第十六章 考据学全盛下的清代思想界 第十七章 思想的解放与今文家的活动 第十八章 欧洲思想与昔日之中国 第十九章 政治思想与实际政治运动 第二十章 新文化运动的黎明时代 第二十一章 新文化运动的成绩 一、世界哲学思想的介绍 国学本来不成一个名词,此处只是循俗沿用而已,内容约包括历史学 新文化运动本以文学革命为主要旗号,故比较上文学方面的成绩也最 中国人本来是素重教育的民族,近八十年来政治社会的改革,教育家 受新思想潮流影响最大的,除了文字学以外,要算是社会运动了,其 53.蓬莱阁典藏书系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魏晋玄学论稿》导读 读《人物志》 言意之辨 复次,研究时代学术之不同,虽当注意其变迁之迹,而尤应识其所以 魏晋玄学流别略论 然谈玄者,东汉之与魏晋,固有根本之不同 王弼大衍义略释 何“传”所记玄理有三事最可注意:(一)大衍义,(二)答裴徽语 王弼圣人有情义释 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 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 汉魏之际,中华学术大变 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 向、郭二《庄》,美言络绎,兹不能详,惟取其对于孔子、庄子之意 谢灵运《辨宗论》书后 《辨宗论》者旨在辨“求宗之悟”,宗者“体”之旧称,“求宗”犹 附录 魏晋思想的发展 魏晋文学与思想 魏晋玄学与政治思想 贵无之学(上) 贵无之学(中) 贵无之学(下) 崇有之学与向郭学说 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 82.蓬莱阁典藏书系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魏晋风度及其他》导读 一、旧文明批判 文化偏至论 我之节烈观 随感录三十五 随感录三十六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估《学衡》 “以震其艰深” 所谓“国学” “一是之学说” 看镜有感 青年必读书 忽然想到 春末闲谈 灯下漫笔 论“他妈的!” 十四年的“读经” 这个与那个 学界的三魂 无声的中国 老调子已经唱完 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我所要说的几句话 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四库全书珍本 重三感旧 古书中寻活字汇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儒术 隔膜 点句的难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二、文化史研究 《古小说钩沉》序 谢沈《后汉书》序 《会稽郡故书杂集》序 《吕超墓志铭》跋 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 《嵇康集》序 《俟堂专文杂集》题记 《小说旧闻钞》序言 汉文学史纲要 关于《三藏取经记》等 《绛洞花主》小引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唐宋传奇集》序例 流氓的变迁 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 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谈金圣叹 二丑艺术 《北平笺谱》序 选本 论“旧形式的采用” 算账 脸谱臆测 《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 隐士 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从帮忙到扯淡 “题未定”草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三、新文艺概观 播布美术意见书 对于批评家的希望 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娜拉走后怎样 论睁了眼看 革命时代的文学 革命文学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醉眼”中的朦胧 文艺与革命 太平歌诀 文学的阶级性 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 文艺的大众化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 上海文艺之一瞥 “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 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 论“第三种人”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又论“第三种人” 小品文的危机 批评家的批评家 “京派”与“海派” 小品文的生机 中国文坛上的鬼魅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京派”和“海派” 什么是“讽刺”? 文坛三户 杂谈小品文 四、翻译文学论 摩罗诗力说 《域外小说集》序言 《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二 不懂的音译 咬文嚼字 《思想·山水·人物》题记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几条“顺”的翻译 风马牛 关于翻译的通信 祝中俄文字之交 关于翻译 为翻译辩护 关于翻译(上) 关于翻译(下) 拿来主义 论重译 再论重译 非有复译不可 “题未定”草 五、语文改革说 随感录五十七 现在的屠杀者 古书与白话 再来一次 写在《坟》后面 “此生或彼生” 玩笑只当它玩笑(上) 玩笑只当它玩笑(下) 答曹聚仁先生信 门外文谈 “大雪纷飞” 汉字和拉丁化 中国语文的新生 关于新文字 论新文字 217.蓬莱阁典藏书系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大同书》导读 甲部 入世界观众苦 绪言 人有不忍之心 第一章 人生之苦 第二章 天灾之苦 第三章 人道之苦 第四章 人治之苦 第五章 人情之苦 第六章 人所尊尚之苦 乙部 去国界合大地 第一章 有国之害 第二章 欲去国害必自弭兵破国界始 第三章 初设公议政府为大同之始 第四章 立公政府以统各国为大同之中 丙部 去级界平民族 一曰婆罗门,为净行者,或出家,或在家修净行而涅槃者; 丁部 去种界同人类 今全地之大,人类各自生发,种族无量,而以优胜劣败之理先后倾覆 戊部 去形界保独立 第一章 妇女之苦总论 第二章 论妇女之苦古今无救者 第三章 女子最有功于人道 第四章 论男女贵贱不在身体脑度 第五章 原女子被屈之由,本于繁衍人类之不得已 第六章 女为男私属,于是伸男抑女 第七章 抑女有害于立国传种,宜解禁变法,升同男子,乃合公理而益人种 第八章 女子升平独立之制 第九章 男女听立交好之约,量定限期,不得为夫妇 己部 去家界为天民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人本院 第三章 育婴院 第四章 小学院 第五章 中学院 第六章 大学院 第七章 恤贫院 第八章 医疾院 第九章 养老院 第十章 考终院 庚部 去产界公生业 260.蓬莱阁典藏书系 第一章 农不行大同则不能均产而有饥民 第二章 工不行大同则工党业主相争,将成国乱 第三章 商不行大同则人种生诈性而多余货以殄物 第四章 独农与公农之比 第五章 独商与公商之比 第六章 独工与公工之比 第七章 公农 第八章 公工 第九章 公商 第十章 总论欲行农工商之大同则在明男女人权始 辛部 去乱界治太平 第一章 分地为百度 第二章 全地通同 第三章 地方分治以度为界 第四章 全地大同公政府政体 第五章 各度政府政体 第六章 公通 第七章 公辟 第八章 地方自治 第九章 公金行 第十章 竞美 第十一章 奖智 第十二章 奖仁 第十三章 学校 第十四章 刑措 第十五章 四禁 壬部 去类界爱众生 故婆罗门佛者,人道之至仁也,无以逾之矣 癸部 去苦界至极乐 第一章 治教以去苦求乐 第二章 居处、舟车、饮食、衣服及其他之乐 292.蓬莱阁典藏书系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道教史》导读 弁言 绪说 299.蓬莱阁典藏书系 一 上品道、中品道与下品道 二 方内道与方外道 三 清静说、炼养说、服食说及经典科教说 四 正真教、反俗教、训世教 道教前史 第一章 道底意义 第二章 道家思想底建立者老子 第三章 老子以后底道家 第四章 道家最初底派别 第五章 秦汉底道家 第六章 神仙底信仰与追求 第七章 巫觋道与杂术 附录 道家思想与道教 313.蓬莱阁典藏书系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简要系统 不失风趣——蒋维乔《中国佛教史》导读 叙言 凡例 第一章 佛教东传之期 史称永平三年,明帝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顶有白光,飞行殿庭;乃 第二章 佛经传译之初期 佛经传译之初期,指鸠摩罗什前后而言 第三章 四大翻译 鸠摩罗什三藏,西域龟兹人也 第四章 南地佛教之中心 当是时,惟新来之佛陀跋陀罗,可与罗什比肩,论其德或过之 第五章 佛教之弘传与道教 道教始于老子,不过就一方而言;其他方面,实根据下等社会之迷信 第六章 隋唐以前之二大系统(一) 成实宗之为一宗,亦颇难断定 第七章 隋唐以前之二大系统(二) 《僧祗律》之传播,虽不如《十诵律》之广,但南北朝中叶,《四分 第八章 禅之由来 达摩传禅之说,以《续高僧传》所载为最古 第九章 极乐往生与兜率往生 一般禅经所述之念佛观,非真身观、法身观,乃应身观也 第十章 天台宗之起源及其开创 罗什所传佛教,决非如后人之所揣测,谓为偏于空宗者,于其所译《 第十一章 嘉祥之三论宗 学者有分三论为古三论、新三论者,而以嘉祥以后者为新三论,嘉祥 第十二章 造像与石经 《续高僧传》,释昙曜传云:“昙曜少出家,以元魏和平年,任北台 第十三章 会昌以前之佛教概说 唐初,为佛教来华后国人思想成熟时代,就外形言之,是时实为我国 第十四章 唐之诸宗 346.蓬莱阁典藏书系 (一)念佛宗 (二)法相宗及华严宗 (三)律宗 (四)禅宗 (五)密教 第十五章 华天之再兴唐武周世之破佛 湛然,晋陵荆溪之儒家子也 第十六章 宋以后之佛教 (一)概说 (二)天台宗山家山外之争与律宗之再兴 (三)元以后之喇嘛教 (四)禅宗 (五)诸宗融合之倾向 第十七章 近世之佛教 (一)概说 (二)清代之喇嘛教 (三)清代对于佛教之保护及限制 (四)清初诸帝之信佛 (五)嘉道以后佛教之衰颓 (六)民国以来佛教之曙光 (七)敦煌石室唐人写经之发见 第十八章 近世各宗 369.蓬莱阁典藏书系 (一)律宗 (二)禅宗 (三)华严宗 (四)天台宗 (五)净土宗 (六)法相宗 (七)三论宗 (八)密宗 378.蓬莱阁典藏书系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佛学研究十八篇》导读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 附录 佛教大事表 佛教之初输入 今吾所首欲讨论者,第一为佛教最初输入年代之问题,第二为最初输 附录一 汉明求法说辨伪 附录二 《四十二章经》辨伪 附录三 《牟子理惑论》辨伪 印度佛教概观 印度史迹与佛教之关系 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 第一部 附录 说无我 佛教与西域 读《印度史迹与佛教之关系》,当已知迦腻色迦王与印度佛教之关系 又佛教与西域 佛教萌芽,实先遵海以入南部,其迹甚明 中国印度之交通 环境能熏造性质,我民族受此种交通之酷遇,自然养成几分保守的单 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 佛教传自印度,其根本精神为“印度的”,自无待言 翻译文学与佛典 一、佛教输入以前之古代翻译文学 二、佛典翻译界之代表人物 三、翻译所据原本及译场组织 四、翻译文体之讨论 五、译学进步之影 六、翻译文学之影响于一般文学 佛典之翻译 十一年双十节著者识 附录 佛教典籍谱录考 读《异部宗轮论述记》 慈恩法师窥基述记 说《四阿含》 苻秦兜佉勒[2]国沙门昙摩难提等译《中阿含经》六十卷 一、《阿含》与五百结集 二、《阿含》在彼土之传授 三、《阿含》传译源流 四、《阿含》研究之必要及其方法 说《六足》、《发智》 一、说名称及传译渊源 二、说《六足》 三、说《发智》 说《大毗婆沙》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第二译)唐玄奘译 一《大毗婆沙》之结集 二《大毗婆沙》内容略说 三《大毗婆沙》之传译 四《毗婆沙》研究复活之希望 读《修行道地经》 众护,即僧伽罗刹,别有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苻秦僧伽跋澄译 《那先比丘经》书 “那先问王:‘本生何国?’王言:‘我本生大秦国,国名阿荔散 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 民国十四年十二月二日属稿,十四日成。启超,清华 见于《高僧传》中之支那著述 实相论二卷鸠摩罗什著 附录 《大乘起信论考证》序 佛教心理学浅测(从学理上解释“五蕴皆空”义) 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 《大宝积经·迦叶品》梵藏汉文六种合刻序 456.蓬莱阁典藏书系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教会史学家王治心与他的《中国基督教史纲》 中国基督教史纲 第一章 导 言 民治主义本是基督教的产物,基督教带来了这颗种子,下种在中国的 第二章 中国的宗教背景 有人说中国是个没有宗教的国家,虽号称有儒释道三教,释教是外来 第三章 基督教教义与中国 (一)基督教的一神崇拜,与中国固有的对天观念,本没有多少冲突 第四章 基督教始入中国的传疑 在印度的传说中,当保罗传教于小亚细亚的时候,有多马与巴多罗买 第五章 基督教在唐朝的传布 472.蓬莱阁典藏书系 一 景教碑的发现 二 景教教义与基督教 三 景教的盛况 四 景教的传教方法 五 景教的灭亡 第六章 元代基督教的传布 蒙古帝国既凭借其武力,统治了中国,他的国际贸易,不但推行到中 一 元代的景教 二 元代的天主教 三 元朝基督教的灭亡 第七章 明代基督教的输入 磐石呀!磐石呀!什么时候可以裂开呢? 第八章 利玛窦与其他教士 利玛窦,字西泰,(明代天主教士,依照中国习惯,往往于姓名之外 第九章 南京教难的始末 查基督教自输入中国以来,所遭受的教难,固不是1616年才有的 第十章 天主教在文化上的贡献 在清初的时候,曾有韩霖、张赓著过《圣教信证》一书,其附录则历 第十一章 第二次教难前后 因为顺治帝于汤若望等教士甚为宠眷,杨氏的参劾当然不生效力 第十二章 礼仪问题的争端与其影响 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祭祖敬孔是否有罪?基督徒是否绝对不能参加 第十三章 更正教输入中国的预备时期 Fox)曾经这样叹气地说:“唉!能不能唤起几位热心的教徒,把 第十四章 太平天国与基督教 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生在广东花县 第十五章 道光以后天主教的复兴 前据耆英等奏,学习天主教为善之人,请免治罪;其设立供奉处所, 第十六章 道光以后更正教各宗派的活动 教会本同戴基督为元首、为布道作证引人归主的机关,其宗旨本无不 一 公理宗 二 信义宗 三 圣公宗 四 浸礼宗 五 长老宗 六 监理宗 七 内地会系 八 其他教会 第十七章 庚子的教难 000人,实在是空前的浩劫。 第十八章 庚子后基督教的新趋势 000多人 第十九章 基督教与国民革命 我们研究这种革命精神的来源,却不能否认与基督教有相当的关系: 第廿章 非基同盟与本色运动 第二种背景,当1919年欧战告终,巴黎和会的结果,激起了极大 第廿一章 基督教的事工 520.蓬莱阁典藏书系 一 布 道 二 文 字 三 教 育 四 医 药 五 社 会 第廿二章 结 论 然而基督教亦自有其毋庸讳饰的缺点 本书参考书 529.蓬莱阁典藏书系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导读 自序 初版自序 再版自序 第一章 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 第一节 商代文化 第二节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 第三节 周朝的兴起 第四节 周代与外族 第二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第一节 封建帝国的组织 第二节 奴隶 第三节 庶民 第四节 都邑与商业 第五节 家庭 第六节 士 第七节 宗教 第八节 卿大夫 第九节 封建组织的崩溃 第三章 霸国与霸业 第一节 楚的兴起 第二节 齐的兴起(附宋) 第三节 晋楚争霸 第四节 吴越代兴 第五节 郑子产 第四章 孔子及其时世 第一节 鲁国的特色 第二节 孔子的先世与孔子的人格 第三节 孔子与其时世 第四节 孔子与政治 第五节 孔子与教育 第六节 孔子的晚年 第五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第一节 三晋及田齐的兴起 第二节 魏文侯李克吴起 第三节 秦的变法 第四节 经济的进步与战争的变质 第五节 国际局面的变迁 第六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第一节 新知识阶级的兴起 第二节 墨子 第三节 墨子与墨家 第四节 孟子许行及周官 第五节 杨朱陈仲庄周惠施老子 第六节 邹衍荀卿韩非 第七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第一节 吕不韦与嬴政 第二节 六国混一 第三节 新帝国的经管 第四节 帝国的发展与民生 第八章 秦汉之际 第一节 陈胜之起灭 第二节 项羽与巨鹿之战 第三节 刘邦之起与关中之陷 第四节 项羽在关中 第五节 楚汉之战及其结局 第九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第一节 纯郡县制的重建 第二节 秦汉之际中国与外族 第三节 武帝开拓事业的四时期 第四节 武帝的新经济政策 第十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第一节 道家学说的全盛及其影响 第二节 儒家的正统地位之确立 第三节 儒家思想在武帝朝的影响 第十一章 改制与“革命” 第一节 外戚王氏的专权 第二节 哀帝朝的政治 第三节 从王莽复起至称帝 第四节 王莽的改革 第五节 新朝的倾覆 第六节 东汉的建立及其开国规模 附录 张君荫麟传 605.蓬莱阁典藏书系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春秋史》导读 吕序 序言 第一章 西周史略附注 以上这些传说,经近代史家的考证,已知其完全不确[10] 第二章 从西周到春秋时的经济和社会情形  农业的发明 农业的发明便是文化的曙光 第三章 从西周到春秋时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学术  古代土地的荒芜 明白了古代人口的稀少,就可知道古代地方制度 第四章 种族疆域与列国世系追述 周人起于陕西,那地方大约本是夏人根据地的一部,他们又或者与夏 第五章 黄河下游诸国的争雄 黄河下游诸国形势 郑、虢两国中以郑为强,郑国一面是周室的唯一 第六章 齐桓称霸前的国际形势  郑国的中衰 鲁桓公十一年的夏天,郑庄公去世,国内发生变乱, 第七章 齐桓公的霸业  狄族探原 齐桓公时,中原的强敌在南是楚,在北有狄 第八章 秦晋的崛起与晋文称霸前的国际形势  晋国的统一 当齐桓公“九合诸侯”称霸黄河下游的时候,黄河的 第九章 城濮之战与晋文襄的霸业  文公的复国 且说晋公子重耳自被他的父亲献公所迫,逃奔狄国, 第十章 楚的强盛与狄的衰亡  晋赵狐二氏的争权 那时晋国足以与赵氏争衡的有狐氏 第十一章 晋国的复霸  晋景的东略 晋景公灭狄以后,西边曾打败秦兵,东边又向齐国发 第十二章 弭兵之约的完成与中原弭兵时期各国内政的变迁  溴梁之会 晋悼公去世,子彪继位,是为平公 第十三章 社会制度的变迁  农业的进步与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第十四章 孔子的出现  孔子的时代背景 人本主义既经兴起,到春秋晚期,大圣人的孔子 第十五章 北方政局的终结  宋盟后的和平局面 且说盟宋以后,中原各国共属晋、楚,朝聘往 第十六章 南方的混战与吴的衰亡  南方三大国鼎立的形势 吴、越两国所在的江苏、浙江,在春秋时 第十七章 春秋史结论  种族的混合和华族的成立 第一点是种族的混合和华族的成立 附录 周振甫函 童书业答函 648.蓬莱阁典藏书系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明史讲义》导读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学上之位置 第二章 明史体例 第二编 各论 第一章 开国 第一节 太祖起事之前提 第二节 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 第三节 明开国以后之制度 第四节 洪武年中诸大事 第二章 靖难 第一节 建文朝事之得失 第二节 靖难兵起之事实 第三节 靖难后杀戮之惨 第四节 靖难以后明运之隆替 第五节 靖难两疑案之论定 第六节 仁宣两朝大事略述 第七节 明代讲学之始 第三章 夺门 第一节 正统初政 第二节 土木之变 第三节 景泰即位后之守御 第四节 景泰在位日之功过 第五节 夺门 第六节 成化朝政局 第七节 弘治朝政局 第八节 英宪孝三朝之学术 第四章 议礼 第一节 武宗之失道 第二节 议礼 第三节 议礼前后之影响 第四节 隆庆朝政治 第五节 正嘉隆三朝之学术 第五章 万历之荒怠 第一节 冲幼之期 第二节 醉梦之期 第三节 决裂之期 第四节 光宗一月之附赘 第六章 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 第一节 天启初门户之害 第二节 天启朝之阉祸 第三节 崇祯致亡之症结 第四节 专辨正袁崇焕之诬枉 第五节 崇祯朝之用人 第六节 李自成张献忠及建州兵事 第七章 南明之颠沛 第一节 弘光朝事 第二节 隆武朝事(附绍武建号) 第三节 永历朝事 第四节 鲁监国事 701.蓬莱阁典藏书系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导读 总论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第一节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第二节 英国人作鸦片买卖 第三节 东西对打 第四节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第五节 不平等条约开始 第六节 剿夷派又抬头 第七节 剿夷派崩溃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第一节 旧社会走循环套 第二节 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第三节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第四节 洪秀全失败 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第一节 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第二节 步步向前进 第三节 前进遇着阻碍 第四节 士大夫轻举妄动 第五节 中日初次决战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第一节 李鸿章引狼入室 第二节 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第三节 顽固势力总动员 第四节 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第五节 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第六节 军阀割据十五年 第七节 贯彻总理的遗教 734.蓬莱阁典藏书系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中国历史研究法》导读 中国历史研究法 自序 第一章 史之意义及其范围 第二章 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第三章 史之改造 第四章 说史料 第五章 史料之搜集与鉴别 第六章 史迹之论次 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对于旧著《中国历史研究法》之修补及修正 第一 史学应用归纳研究法的最大效率如何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绪论 总论 分论一 人的专史 分论三 文物的专史 753.蓬莱阁典藏书系 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 770.蓬莱阁典藏书系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导读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第一课 概论 第二课 文学辨体 第三课 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 第四课 魏晋文学之变迁 第五课 宋齐梁陈文学概略 附 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 弁言 左庵文论之四 一 绪论 二 各家总论 三 学文四忌 四 论谋篇之术 五 论文章之转折与贯串 六 论文章之音节 七 论文章有生死之别 八 《史》、《汉》之句读 九 蔡邕精雅与陆机清新 十 论各家文章与经子之关系 十一 论文章有主观客观之别 十二 神似与形似 十三 文质与显晦 十四 文章变化与文体迁讹 十五 汉魏六朝之写实文学 十六 论研究文学不可为地理及时代之见所囿 十七 论各家文章之得失应以当时人之批评为准 十八 洁与整 十九 论记事文之夹叙夹议及传赞碑铭之繁简有当 二十 轻滑与蹇涩 二十一 论文章宜调称 附录 805.蓬莱阁典藏书系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831.蓬莱阁典藏书系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出版说明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873.蓬莱阁典藏书系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唐诗杂论》导读 类书与诗 寻常我们提起六朝,只记得它的文学,不知道那时期对于学术的兴趣 宫体诗的自赎 长筵广未同,上客娇难逼,还杯了不顾,回身正颜色 四杰 按通常的了解,诗中的四杰是唐诗开创期中负起了时代使命的四位作 孟浩然(689—740) 虽轴尘缣古,尚可窥览 贾岛(779—843) 老年中年人忙着挽救人心,改良社会,青年人反不闻不问,只顾躲在 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睿宗先天元年壬子(712)即景云三年,正月改元太极,五月改元 岑嘉州系年考证 嘉州旧无年谱 杜甫 英译李太白诗 Works 895.蓬莱阁典藏书系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出版说明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909.蓬莱阁典藏书系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中国小说史略》导读 题记 序言 第一篇 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 第二篇 神话与传说 第三篇 《汉书·艺文志》所载小说 第四篇 今所见汉人小说 第五篇 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 第六篇 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下) 第七篇 《世说新语》与其前后 第八篇 唐之传奇文(上) 第九篇 唐之传奇文(下) 第十篇 唐之传奇集及杂俎 第十一篇 宋之志怪及传奇文 第十二篇 宋之话本 第十三篇 宋元之拟话本 第十四篇 元明传来之讲史(上) 第十五篇 元明传来之讲史(下) 第十六篇 明之神魔小说(上) 第十七篇 明之神魔小说(中) 第十八篇 明之神魔小说(下) 第十九篇 明之人情小说(上) 第二十篇 明之人情小说(下) 第二十一篇 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及后来选本 第二十二篇 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 第二十三篇 清之讽刺小说 第二十四篇 清之人情小说 第二十五篇 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 第二十六篇 清之狭邪小说 第二十七篇 清之侠义小说及公案 第二十八篇 清末之谴责小说 后记 《中国小说史略》引用小说书目简介 945.蓬莱阁典藏书系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宋元戏曲史》导读 自序 第一章 上古至五代之戏剧 周礼既废,巫风大兴;楚越之间,其风尤盛 第二章 宋之滑稽戏 宋之滑稽戏,大略与唐滑稽戏同,当时亦谓之杂剧 第三章 宋之小说杂戏 小说之名起于汉,《西京赋》云:“小说九百,本自虞初 第四章 宋之乐曲 第四章 宋之乐曲 宋之歌曲其最通行而为人人所知者,是为词,亦谓之近体乐府,亦谓 第五章 宋官本杂剧段数 就此二百八十本精密考之,则其用大曲者一百有三,用法曲者四,用 第六章 金院本名目 更就其所著曲名分之,则为大曲者十六: 第七章 古剧之结构 第七章 古剧之结构 脚色之名,在唐时只有参军、苍鹘,至宋而其名稍繁 第八章 元杂剧之渊源 第八章 元杂剧之渊源 顾自元剧之进步言之,虽若出于创作者,然就其形式分析观之,则颇 第九章 元剧之时地 《正音谱》虽云汉卿为杂剧之始,然汉卿同时,杂剧家业已辈出,此 第十章 元剧之存亡 关汉卿十三本(凡元刊本均不著作者姓名,并识。) 第十一章 元剧之结构 杂剧之为物,合动作、言语、歌唱三者而成 第十二章 元剧之文章 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 第十三章 元院本 末云:“小生昨日街上闲行,见了四个乐工,自山东瀛州来到此处, 第十四章 南戏之渊源及时代 南戏之渊源于宋,殆无可疑 第十五章 元南戏之文章 元人南戏,推《拜月》、《琵琶》 第十六章 馀论 由此书所研究者观之,知我国戏剧,汉魏以来,与百戏合,至唐而分 附录 元戏曲家小传 附录 曲录自序(1908年8月,1909年5月) 致铃木虎雄(1912年12月26日) 致缪荃孙(1913年1月5日) 《宋元戏曲史》(1918年) 国学论丛王静安先生纪念专号序(1927年仲冬) 王静安先生遗书序(1934年6月3日) 读《宋元戏曲史》(1936年) 鲁迅与王国维(1946年9月14日) 995.蓬莱阁典藏书系 顾曲麈谈 中国戏曲概论 顾曲麈谈 中国戏曲概论 顾曲麈谈 中国戏曲概论 顾曲麈谈 中国戏曲概论 顾曲麈谈 中国戏曲概论 顾曲麈谈 中国戏曲概论 顾曲麈谈 中国戏曲概论 顾曲麈谈 中国戏曲概论 顾曲麈谈 中国戏曲概论 顾曲麈谈 中国戏曲概论 顾曲麈谈 中国戏曲概论 顾曲麈谈 中国戏曲概论 顾曲麈谈 中国戏曲概论 1009.蓬莱阁典藏书系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中国画学全史》导读 自 序 实用时期 第一章 画之起源与成立 1018.蓬莱阁典藏书系 第一节 画之起源 第二节 画之成立 礼教时期 第二章 夏商周秦之画学 1023.蓬莱阁典藏书系 第三节 图画应用与三代政教 第四节 周秦间之画家 第三章 汉之画学 1027.蓬莱阁典藏书系 第五节 概况 第六节 画迹 第七节 画家 第八节 画论 宗教化时期 第四章 魏晋之画学 1034.蓬莱阁典藏书系 第九节 概况 第十节 画迹 第十一节 画家 第十二节 画论 第五章 南北朝之画学 1040.蓬莱阁典藏书系 第十三节 概况 第十四节 画迹 第十五节 画家 第十六节 画论 第六章 隋之画学 1046.蓬莱阁典藏书系 第十七节 概况 第十八节 画迹 第十九节 画家 第二十节 画论 第七章 唐之画学 1052.蓬莱阁典藏书系 第二十一节 概况 第二十二节 画迹 第二十三节 画家 第二十四节 画论 第八章 五代之画学 1058.蓬莱阁典藏书系 第二十五节 概况 第二十六节 画迹 第二十七节 画家 第二十八节 画论 文学化时期 第九章 宋之画学 1065.蓬莱阁典藏书系 第二十九节 概况 第三十节 画迹 第三十一节 画家 第三十二节 画论 第十章 元之画学 1071.蓬莱阁典藏书系 第三十三节 概况 第三十四节 画迹 第三十五节 画家 第三十六节 画论 第十一章 明之画学 1077.蓬莱阁典藏书系 第三十七节 概况 第三十八节 画迹 第三十九节 画家 第四十节 画论 第十二章 清之画学 1083.蓬莱阁典藏书系 第四十一节 概况 第四十二节 画迹 第四十三节 画家 第四十四节 画论 附录 一、历代关于画学之著述 二、历代各地画家百分比例表 三、历代各种绘画盛衰比例表 四、现近画家传略 1093.蓬莱阁典藏书系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国学概论》导读 小识 第一章 概论 甲、国学的本体 第二章 国学的派别(一) “六经皆史也”,这句话详细考察起来,实在很不错 第三章 国学的派别(二) 讨论哲学的,在国学以子部为最多,经部中虽有极少部分与哲学有关 第四章 国学之派别(三) 古时所谓文章,并非专指文学 第五章 结论 1.经学 附录 一 志疑 二 讨论白话诗 三 政治制度与政治精神 四 新诗管见(一) 五 新诗管见(二) 1115.蓬莱阁典藏书系 国故论衡 国故论衡 国故论衡 国故论衡 国故论衡 国故论衡 国故论衡 国故论衡 国故论衡 1125.蓬莱阁典藏书系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导读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第一章 总论 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 第二章 胚胎时代 学术思想与历史上之大势,其关系常密切 第三章 全盛时代 第一节 论周末学术思想勃兴之原因 第二节 论诸家之派别 第三节 论诸家学说之根据及其长短得失(阙) 第四节 先秦学派与希腊印度学派比较 第四章 儒学统一时代 1141.蓬莱阁典藏书系 第一节 其原因 第二节 其历史 第三节 其派别 第四节 其结果 第五章 老学时代 东汉儒教之盛如彼,乃不数十年间,至魏、晋而其衰落忽如此,何也 第六章 佛学时代 第一节 发端 第二节 佛学渐次发达之历史 第三节 诸宗略纪 第四节 中国佛学之特色及其伟人 第七章 (阙) 第八章 近世之学术(起明亡以迄今日) 原稿本拟区此章为二:一曰衰落时代,一曰复兴时代 第一节 永历康熙间 第二节 乾嘉间 第三节 最近世 1159.蓬莱阁典藏书系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导读 道咸“新学”与清代学术史研究 章太炎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清儒(一) 清儒(二) 说林(上) 说林(下) 悲先戴 清代学术之系统 与吴检斋论清代学术书 菿汉昌言·连语(节选) 汉学论(上) 汉学论(下) 今古文辨义 学隐(一) 学隐(二) 菿汉微言(节选) 论修《清代朴学家列传》与人问答书 颜学 正颜 释戴 与李源澄论戴东原书 与刘师培书 高先生传 俞先生传 孙诒让传 瑞安孙先生伤辞 孙仲容先生年谱序 孙太仆年谱序 清故龙安府学教授廖君墓志铭 驳皮锡瑞三书 菿汉微言(节选三则) 与邓实书 致国粹学报社书 自述学术次第 救学弊论 刘师培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近儒学术统系论 清儒得失论 近代汉学变迁论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 汉宋学术异同论 南北学派不同论·南北考证学不同论 近儒之《易》学 近儒之《书》学 近儒之《诗》学 近儒之《春秋》学 近儒之《礼》学 近儒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近儒之《孝经》学(附《尔雅》) 六儒颂序 近儒学案序 习斋学案序 幽蓟颜门学案序 并青雍豫颜门学案序 东原学案序 王艮传 刘永澄传 孙兰传 徐石麒传 蔡廷治传 颜、李二先生传 朱泽沄传 汪绂传 全祖望传 戴震传 崔述传 田宝臣传 戴望传 附录 国学今论 明末四先生学说(节选) 最近二十年间中国旧学之进步 1234.蓬莱阁典藏书系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清代学术概论》导读 节目提要 自 序 第二自序 一 〔论时代思潮〕 凡时代思潮,无不由“继续的群众运动”而成 二 〔略论“清代思潮”〕 其启蒙运动之代表人物,则顾炎武、胡渭、阎若璩也 三 〔清学的出发点〕 唐代佛学极昌之后,宋儒采之,以建设一种“儒表佛里”的新哲学, 四 〔顾炎武与清学的“黎明运动”〕 今之君子,聚宾客门人数十百人,与之言心言性 五 〔阎若璩和胡渭〕 古学之兴也,顾氏始开其端 六 〔黄宗羲和王夫之〕 余姚黄宗羲,少受学于刘宗周,纯然明学也 七 〔颜元〕 博野颜元,生于穷乡,育于异姓,饱更忧患,坚苦卓绝 八 〔梅文鼎、顾祖禹和刘献廷〕 清代地理学亦极盛 九 〔由启蒙到全盛〕 第一,承明学极空疏之后,人心厌倦,相率返于沈实。 十 〔考证学的“群众化”和惠栋学派〕 在此期中,此学派已成为“群众化”,派中有力人物甚多,皆互相师 十一 〔戴震和他的科学精神〕 震之言曰: 十二 〔戴门后学〕 戴、段、二王之学,其所以特异于惠派者:惠派之治经也,如不通欧 十三 〔“朴学”〕 一、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所必摈。 十四 〔经史考证〕 以上诸书,惟马、胡之于《诗》,非全释经传文,不能直谓之新疏 十五 〔水地与天算〕 自戴震著《水地记》、《校水经注》,而《水经》为一时研究之中心 十六 〔金石学、校勘学和辑佚学〕 顾、钱一派专务以金石为考证经史之资料,同时有黄宗羲一派,从此 十七 〔清代的“学者社会”〕 大抵当时好学之士,每人必置一“札记册子”,每读书有心得则记焉 十八 〔清学全盛的时代环境〕 欧洲文艺复兴,固由时代环境所酝酿,与二三豪俊所浚发,然尚有立 十九 〔桐城派与章学诚〕 宋明理学极敝,然后清学兴 二十 〔清学分裂的原因〕 所谓发于本学派自身者何耶? 二十一 〔清学分裂的导火线〕 何谓今古文?初,秦始皇焚书,六经绝焉[1] 二十二 〔清代今文学与龚魏〕 今文学启蒙大师,则武进庄存与也 二十三 〔康有为是今文学运动的中心〕 有为最初所著书曰:《新学伪经考》 二十四 〔《大同书》是康有为的创作〕 初,有为既从学于朱次琦毕业,退而独居西樵山者两年,专为深沈之 二十五 〔梁启超的今文学派宣传运动〕 启超年十三[1],与其友陈千秋同学于学海堂,治戴、段、王之学 二十六 〔梁启超与康有为的分歧〕 启超自三十以后,已绝口不谈“伪经”,亦不甚谈“改制” 二十七 〔晚清思想界一彗星——谭嗣同〕 嗣同幼好为骈体文,缘是以窥“今文学”,其诗有“汪(中)魏(源 二十八 〔清学正统派的殿军——章炳麟〕 炳麟少受学于俞樾,治小学极谨严,然固浙东人也,受全祖望、章学 二十九 〔晚清西洋思想之运动〕 “鸦片战役”以后,渐怵于外患 三十 〔晚清思想界一伏流——佛学〕 前清佛学极衰微,高僧已不多;即有,亦于思想界无关系 三十一 〔前清学风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异点〕 清之美术(画)虽不能谓甚劣于前代,然绝未尝向新方面有所发展, 三十二 〔清代自然科学为何不发达〕 答曰:是亦有故 三十三 〔结语〕 其一,可见我国民确富有“学问的本能” 附录 《清代学术概论》序 校订赘语 1309.蓬莱阁典藏书系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经典常谈》导读 《说文解字》第一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 《周易》第二 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 《尚书》第三 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 《诗经》第四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 三《礼》第五 怎样叫作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 《春秋》三传第六 孔子这时已经年老,也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他为周朝 四书第七 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一三一三 《战国策》第八 秦、楚两国也经过内乱,可是站住了 《史记》《汉书》第九 《史记》,汉司马迁著 诸子第十 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 辞赋第十一 当时楚国有亲秦、亲齐两派;屈原是亲齐派 诗第十二 汉乐府的声调和当时称为“雅乐”的三百篇不同,所采取的是新调子 文第十三 记言、记事的辞之外,还有讼辞 附录 柳宗元《封建论》指导大概 1341.蓬莱阁典藏书系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书目答问补正》导读 书目答问略例 卷一 经部 此为诵读定本,程试功令,说经根底 卷二 史部 事实先以正史为据。 卷三 子部 依四库次第,名、墨、纵横、杂合为一类,秦以前诸子姓名不录。 卷四 集部 楚辞兼有屈、宋、杨、刘诸人作,义例实是总集,但从前著录,皆自 卷五 丛书目 丛书最便学者,为其一部之中可该群籍,搜残存佚,为功尤巨,欲多 附一 别录目 附二 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总目 1360.蓬莱阁典藏书系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中国目录学史》导读 自序 叙论篇 目录 目录学 目录之种类与目录学之范围 目录学史之组织 溯源篇 上古典籍与目录之体制为何如乎 刘向等典校秘书之义例 刘向等写定叙录之义例 《别录》与《七略》之体制不同 刘歆分类编目之义例 分类篇 分类之原理 类之字义 事物之分类 学术之分类与思想之分类 图书分类之始 《七略》之分类法 类书与目录学 五分法之偶现与四分法之代兴 《七志》与《七录》 《五代史志》之《经籍志》 正统派四部分类法之源流 《隋志》以前之专科目录 《隋志》以后闯出“四部”牢笼之十几种分类法 对于《隋志》部类之修正与补充 新分类法创造之尝试 西洋近代分类法之进步 杜威“十进法”之接受与修正 体质篇 目录之体质 编目法之演进 解题之有无及其派别 检字引得之进步 目录体式之变态 校雠篇 校雠与目录 汉代校书七次 魏吴两晋校书六次 南北朝校书十余次 唐代校书四次 宋代校书五次 元明二代不校书 清代校写《四库全书》 私家校雠 史志篇 史志之价值 史志之源流 《汉书·艺文志》及后人之研究 《后汉艺文志》之补撰 三国、晋、南北朝艺文志之补撰 《隋书·经籍志》 《群书四部录》、《古今书录》及《唐书·经籍志》之关系 宋《国史艺文志》及《宋史·艺文志》 《通志》与《文献通考》 辽、金、元三史艺文志之补撰 明《国史经籍志》、《千顷堂书目》及《明史·艺文志》之演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三《通考》、二《通志》、《清史稿》 四种集刊 宗教目录篇 宗教目录之分道扬镳 天主教与基督教之目录 佛教目录之全貌 中国历代佛教目录所知表 佛录之始创者 三部伪录 第一部总录 竺法护与聂道真 支敏度之《经论都录》及《别录》 《二赵经录》 奠定基础之道安《综理众经目录》 僧睿之《二秦众经录目》 南北朝佛录概观 道祖之《众经录》 王俭之《佛经录》 萧齐三录 空前精善之《众经别录》 现存最古之《出三藏记集》 僧绍与宝唱 阮孝绪之《佛法录》 分类甚精之李廓与法上 南北朝之译经目录及梵经目录 南北朝不著名之佛录 隋代之佞佛与撰录 法经之《大隋众经录目》 费长房之《历代三宝纪》 彦琮之《隋仁寿年内典录》 彦琮之《昆仑经录》 释灵裕之《译经录》 智果之《众经目录》 唐代之集大成 玄琬之《众经目录》 道宣之《大唐内典录》 静泰之《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 靖迈之《古今译经图纪》 明佺之《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至高无上之智昇《开元释教录》 智昇别录三种 毋煚之《开元内外经录》 圆照二录 唐宋之译经录 《大藏》刊版所知表 庆吉祥之《至元法宝勘同总录》 藏文蒙文满文之大藏 解题最详之《大藏经纲目指要录》 王古之《大藏圣教法宝标目》 智旭之《阅藏知津》 日本佛藏目录 道教与《道经》 《道经》目录及分类之创始 陆修静首创《灵宝经目》 王俭与阮孝绪 《玄都观一切经目录》 唐代诸道录 宋刻《道藏》之目录 《云笈七签》 元明以后之道录 专科目录篇 专科目录之作用及其源流 经解目录 译书目录 哲理目录 宗教目录 文字目录 教育目录 社会科学目录 自然科学目录 应用技术书目 艺术目录 文学创作目录 地理目录 金石目录 历史目录 国学论文目录 特种目录篇 特种目录与专科目录之分野 丛书目录 个人著作目录 地方著作目录 禁书目录 刻书目录 阙书目录 版本目录 善本目录 敦煌写本目录 举要目录 解题目录 辨伪目录 结论篇 著者对于古代目录学之感想 著者对于现代目录学之感想 著者对于将来目录学之希望 ..更多
推荐图书
慢性疾病的自然疗法
吴军 主编,董晓虹 主编,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爱上捏脊
施仁潮编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果蔬养生10堂课——做碱性健康人
何凤娣编著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对着一千颗星星许愿
吕丽娜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解读健商——健康新概念
戴迪 主编,浙江省医学会 组编,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谁在那里唱歌
谢华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天堂往左,北京往右
尘一
民族出版社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吕有志 编,徐孝明 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
返回顶部 用户指南
下载APP
关注我们